旅遊美食

《臺灣海鮮選擇指南》鯖魚鬼頭刀躍綠燈 吻仔魚首次入列評黃燈 黃魚不建議食 

響應422世界地球日,海洋是地球的最大棲地,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與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攜手發布最新版《臺灣海鮮選擇指南》,首度引用全台灣60處重要漁港、長達8年的第一手港口漁獲科學調查數據,調升5種魚種燈號評級,新增8種沿近海大宗或常見漁獲,囊括多達94種海鮮種類,包含長期具爭議性的海鮮「吻仔魚」首次入列、評級黃燈,堪稱台灣國內最具實用性與指標性的永續海鮮手冊。十年來,該海鮮指南對於國人的海鮮挑選、學校的食魚教育與許多商場的海鮮販售政策,其影響力無其他刊物能及。臺灣海鮮選擇指南發起人邵廣昭博士表示,目前全世界已有22個國家共計發布68款永續海鮮指南;為響應世界潮流,中央研究院於2011年首次發表台灣的海鮮選擇指南。過去60年來全球海洋魚類族群量大幅衰退,也因此促進了養殖漁業的發展,然而海洋捕撈的漁獲卻有兩成被用來製成魚粉飼料給養殖漁業,因此呼籲民眾,無論是野撈或養殖海鮮都能依據「底食原則」優先選擇綠燈物種,有效利用大自然的資源,這是海鮮指南的希望達成的目標之一。此次與中研院攜手發布臺灣海鮮選擇指南第5版的海漁基金會執行長林愛龍表示,自己從2011年便開始協助推廣《臺灣海鮮選擇指南》,十年來時有民眾或店家向中研院或本會詢問指南的紅綠燈理由,去年底還有知名連鎖賣場會員來信詢問是否該要求賣場停售某些紅燈海鮮,最近的鮭魚之亂也有網友詢問。因此,適逢台灣版發行將滿十週年,海漁基金會決定與中研院合作,提供會內珍貴的港口漁獲調查數據,與邵廣昭博士等多位海洋專家依據物種生殖特性及生態位階、撈捕漁法是否破壞環境生態、漁獲量是否逐年下滑、海鮮是否為高碳足跡等多重因素,綜合審視物種評級,使內容更貼近台灣海洋資源現況,讓民眾掌握海洋最新動態與生活行動方向。林愛龍解釋,海漁基金會擁有2013年至2020年「台灣沿近海漁業漁獲量」超過300種海鮮的港口漁船卸魚調查數據,此次特地整理出過去八年的前20大漁獲排行榜與第四版野撈魚類產量趨勢圖,部分魚種因此升降等,例如台灣鯖魚從原本「斟酌食用」黃燈調升為「建議食用」綠燈;根據資料,八年來台灣鯖魚漁獲量皆高居沿近海排行榜第一名,雖然2011年曾有魚體變小的過漁疑慮,但是自從2013年「鯖鰺漁業管理辦法」實施後,近幾年科學追蹤顯示鯖魚體型逐漸恢復,漁獲量亦維持高檔。





此外,吻仔魚是民眾、環保團體與賣場長年關切的海鮮,但前面四版海鮮指南皆未提供建議。根據海漁基金會的20大漁獲排行榜,吻仔魚在2020年居排行榜第14名,近幾年產量維持中高檔,但考量其漁法混獲其他物種幼魚的高風險,且吻仔魚也是生態系中高階魚類的重要食物來源,因此評為黃燈。另外,黃魚與曼波魚則被調降。現今台灣海域的野生黃魚幾乎消失,市售黃魚多半是中國養殖黃魚或進口管道不明,因此將黃魚從黃燈調降為「避免食用」紅燈。邵廣昭解釋,海洋資源變動因素多,趨勢圖至少觀察五年以上較準確,曼波魚漁獲量五年來一路下滑,因此列入紅燈。長年積極在校園中推動海洋教育的新北市鼻頭國小陳玉芳校長表示,對於第一線教育工作者來說,十分樂見台灣有一本清楚明瞭的環保海鮮指引。鼻頭國小營養午餐會根據指南建議食用的綠燈魚種,如鯖魚、鬼頭刀、烏魚、鰹魚等供營養師搭配菜單,讓學生先透過「食」認識魚,再搭配學校及海漁基金會的食漁教育課程深度學習海鮮選擇背後代表的意義,陳玉芳校長期待學生有了永續海鮮概念後,也能將此觀念帶回家中,特別是鼻頭國小有超過五分之一的學童家裡從事漁業,期待孩子帶動家長一起朝永續漁業的方向前進。關於綠燈與黃燈海鮮該如何看待,邵廣昭博士說明綠燈是可以天天享用的海鮮,民眾可將選購海鮮配比訂定80%以上為綠燈,作為生活行動目標;黃燈的海鮮逢年過節偶爾可以吃、謹慎消費,倘若促銷導致消費需求增多,恐會帶來環境問題。第五版新增的8種沿近海大宗或常見漁獲,分別為東方齒鰆、皮刀、紅魽、養殖白蝦列為綠燈,吻仔魚、黑喉、紅鋤齒鯛、石喬列為黃燈。新版調整5種海鮮燈號,分別為台灣鯖魚、鬼頭刀從黃燈升為綠燈,烏賊、鰻魚、蝦蛄由紅燈升為黃燈。進口的牡蠣、鮑魚、扇貝、龍蝦、鯖魚及白帶魚都從綠燈降為黃燈,落實「食在地、減少商品碳足跡」的愛地球環保原則。( NFG - 流行電通 - NeoFashionGo - www.neofashiongo.com ) 



 



 



 ( EDN - 東方數位新聞- EastDigitalNews - www.eastdigitalnews.com )(NAG - 全球藝術電通 -NeoArtGo - www.neoartg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