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表演
臺北藝術節於1998年開始舉辦,今年邁入第二十一年!臺北市文化局副局長田瑋表示:「臺北藝術節從『認同』的主題出發,藉由藝術與社會連結,打破觀眾和演員之間的界線,讓更多人參與,透過多元的內容,使市民與臺北這座城市一同創造出共同生活經驗,帶出未來社會的想像。」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總監王孟超表示:「臺北藝術節自2018年起由北藝中心統籌規劃和執行,期望透過整合場館與節慶的資源,為藝術家創造更多的串連。去年以群聚為主題,而群聚在一起後,大家怎麼認同?因此,今年從認同的策展論述探索藝術的實踐,帶著思考和想像,企圖在不同族群與個體間,找出對話的方式,也期許多元的節目內容讓更多人參與,透過藝術,我們認同臺北。」本屆臺北藝術節由來自新加坡的鄧富權擔任策展人,鄧富權表示:「我希望策劃出來的藝術節是一個更具公眾參與度的活動,而不單是節目匯演的平臺,讓它是真正屬於社會大眾的『臺北』藝術節。延伸去年的策展概念『Assembly群聚』,今年以『I (do not) Belong To You 我們(沒)有認同』為主題,希望藉由藝術家的作品為媒介,進一步探究個體『如何』群聚一起,邀請大家一同思考『我們如何在一起?』,持續以社群力量,共同合作解決各式各樣的社會問題,邁向未來的開放社會。」今年以「認同」為軸心,呈現並探索「資源共享」、「社群實踐」、「溝通與覺知」、「差異與共同」、「開放社會」等議題,展演涵蓋音樂、舞蹈、戲劇以及多媒體劇場等形式,總計6個周末,分別於中山堂、大稻埕戲苑、烏梅劇院、水源劇場、空總C-LAB、信義區香堤大道廣場、鳳甲美術館及臺北各場域輪番上演。
臺北藝術節於2018年推出新單元「共想吧」,致力媒合臺灣潛力藝術家與亞洲藝術家,共同創作新作或開創新的藝術面向。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繼2016年與劇場導演Baboo合作的當代馬戲作品《一瞬之光:How Long Is Now?》後,在跨界三部曲之第二部曲《消逝之島》(Disappearing Island)中,與菲律賓藝術家理羅‧紐(Leeroy Ne)合作,嘗試發掘並理解五十年來社子島上錯綜複雜的社會生態系統,將於9月7日於社子島演出。由跨領域藝術家劉純良製作的《發酵中:傾聽》(Fermenting: Listen)是一個臺澳共製的三年發展創作計畫,跨越臺北、澳洲卡索曼兩地,傾聽人類、食物與世界的連結,探查情感、生命與時間的關係,並探問「轉化」、「等待」、「毀壞」等食物與人類生命的歷程,將於8月31日至9月1日良日激動所演出。2017年獲得台新視覺藝術獎的「鬼丘鬼鏟」主創者李奧森所創作的《VX》,以行動草稿、裝置、聲響、催眠感語術、複數結構與場景調度共同組成的現場表演系統,將於8月27日至9月8日將在鳳甲美術館展出,並於9月6日至9月8日演出呈現。曾獲香港藝術發展獎的香港創作家鄭得恩所創作的《方舟變形記》(Ask the Ark),以他的外祖父在60年代登上一艘船的貨艙,從香港飄洋過海移民到南非的故事,結合影像、故事、演講、自然科學、歷史、博物精神、以及戲曲身體的表演,由他外公的旅程開始狂想,從思索不同物種的前世今生出發,找尋邁向未來的啟示。8月31日至9月1日在中山堂光復廳演出。巡迴近20個國家,並與多個當代劇場機構長期交流合作的中國創作者小珂、子涵,在新作《中文名》(CHINAME)將CHINA和NAME合併再造了CHINAME,針對Chinese的身份探索與認知,在不同地區展開調研,形成不同版本的現場,同時展覽訪談紀錄片和人物肖像,試圖開啟一個有關Chinese身份的臨時接觸區,將於8月27日至9月1日將在濕地3樓展出,也將在8月27日至8月28日與12位觀眾做一對一的視訊訪談。(照片: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田瑋(前排右五)、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楊淑鈴(前排右三)、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總監王孟超(前排右四)、臺北藝術節策展人鄧富權與本屆參與藝術家及貴賓合影) ( NFG, www.NeoFashionG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