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表演

 2022《哈佛商業評論》「 ESG國際大師論壇」哈佛商學院講座教授 喬治.塞拉分(George Serafeim)新書「目的與獲利.變動中的競爭格局」向世界證

《哈佛商業評論》英文版創刊於1922年,早已是國際公認最具影響力的管理刊物,《哈佛商業評論》繁體中文版為慶祝創刊百年,特別邀請ESG領域的國際研究先驅與權威、哈佛大學商學院講座教授喬治·塞拉分(George Serafeim)越洋視訊演講,主講:「目的與獲利.變動中的競爭格局」。現場蒞臨貴賓達250人,透過視訊與即時口譯聆聽演講,開放Q&A進行交流互動,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熱情邀請喬治·塞拉分能盡快來到台灣,並十分推崇他在ESG領域上的貢獻。另外,KPMP董事長總經理黃正忠、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和神基投控董事長黃明漢,也分別提問並闡述個人觀點,互動十分熱絡,智理科服行銷長應瑋漢及台大emba校友會也熱情支持參與本次論壇討論活動 。本次論壇除了喬治·塞拉分越洋視訊演講外,同時邀請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名譽教授周行一為喬治·塞拉分新書《目的與獲利》,分享其前瞻觀點。台灣默克集團董事長李俊隆,也以視訊方式演講主題:「機會與挑戰:企業的永續之路」,分享其ESG實踐心法。最後精彩的論壇,由《哈佛商業評論》繁體中文版執行長楊瑪利主持,邀請信義企業集團創辦人周俊吉、中華電信總經理郭水義、臺灣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胡星陽等領袖,以不同視角共同討論ESG的致勝策略。



 



喬治·塞拉分投身ESG研究近20年,是哈佛商學院最年輕獲得終身職的教授,也是永續發展會計標準委員會(SASB)首屆成員,奠定全球第一套企業ESG的財務披露標準,更是影響七大工業國ESG政策制定的關鍵角色,曾被美國金融週刊《巴倫週刊》評為ESG投資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的新作《目的與獲利》(Purpose & Profit)於今年8月31日由天下文化出版社出版。近年來,地球暖化、氣候變遷,讓人們警覺到「永續生存」才是最該追求的唯一方向,因此聯合國特別提出「永續發展目標」(SDGs),擘劃出17個項目,期望引領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而掌握了大量社會資源及就業人口的企業體,則被認為是最需要對永續貢獻心力的主體;企業的目的與獲利該如何並存,也成為現代管理的顯學。全球ESG研究權威喬治.塞拉分(George Serafeim)的研究指出,目的與獲利不但不衝突,而且是使企業更偉大、世界更美好的不二法門。塞拉分聚焦於了解ESG策略,如何影響企業的財務績效,成果跨越國界,曾在超過60個國家發表研究成果。在全球社會科學領域商業類超過一萬二千名的知名作者中,塞拉分名列前十大最受歡迎的作者。這位國際ESG權威,出生於希臘首都雅典,畢業於希臘比雷埃夫斯大學(University of Piraeus),主修銀行及財務管理,之後於倫敦政經學院(LSE)取得會計金融碩士學位,並在哈佛大學商學院獲得工商管理博士。雖然塞拉分在ESG相關研究的領域居於領導者,但其實這並不是他最初的人生志向。在進入哈佛商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前,塞拉分在一家保險公司工作,那時他對於企業的使命和營利能否並存這類議題的感受是「與我的人生無關」。但進入哈佛商學院後,塞拉分認識了一個關鍵人物,成為他的好友及學術伙伴:尤安尼斯.伊奧安努(Ioannis Ioannou)。伊奧安努畢業於耶魯大學,再至哈佛大學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二人在博士班同學期間開始討論企業應該如何對員工更好、減少汙染、重視誠信等。但他們發現,當時很少人認為,這些問題和股東的利益一樣重要,反而相信如果企業以社會利益優先,就無法專注於核心目標(賺錢),導致懷抱社會利益,無可避免地會變成公司績效的阻力。塞拉分最新ESG專書《目的與獲利》(Purpose+Profit),繁體中文版與英文版同時上市。在書中他分享不少他研究ESG的過程與不為人知的祕辛。新書指出,2003年左右,他開始投入ESG的相關研究,當時學術界關心這個議題的學者極少。他也發現幾項問題:首先,很少公司提供關於勞動力多樣性、職業災害、員工福利、耗水等等的相關數據。然而,要建立衡量ESG相關影響的模組、了解企業正在從事的工作,都需要數據。缺乏數據成為初期研究上的一大障礙。其次則是紐約華爾街的態度。許多分析師認為,如果一家企業努力為社會造就正面影響力,顯得不務正業,也會成本大增;因此反而在分析師眼中,這些公司的前景難以樂觀。反之,如果不這麼做的公司,分析師就認為值得投資。「我們怎麼能活在一個管理者會因為做好事會遭到懲罰的世界?」這讓塞拉分深感錯愕。他開始積極投入研究,並大量發表論文。他與同學伊奧安努共同撰寫的〈企業社會責任對投資建議的影響〉,入選2010年美國管理學院的最佳論文獎。塞拉分的地位之所以受到重視,在於他的研究提出了實證:做好事和賺大錢,是可以兩全其美的。實證的關鍵之一是數據化。塞拉分認為,如果沒有這些數據,外界就會認為公司的成長與獲益,與ESG毫無關係。唯有提出重視ESG,公司就能愈成功、更永續經營與獲利提升的證據,才能說服大眾。一開始塞拉分也碰到問題,雖然不少公司發表永續性報告,但都是獨立於財務報告之外,讓人很難看出財務績效與永續性績效之間的關係。為了解決這問題,必須調整傳統的會計衡量指標,將ESG可能產生的各種類型影響具體化。像是改善產品生產流程,或是改變人力發展政策,最終會如何影響到損益表當中的營收數字或成本。如此一來,企業便可大聲宣示,投入ESG的支出,是未來能為企業帶來長遠獲益的投資,而不是一筆費用。這也是由塞拉分擔任共同主席的哈佛商學院「影響力加權會計研究計畫」(The Impact-Weighted Accounts Project)推動的重點:讓企業以財務面的量化數據,來呈現社會和環境面的影響。經過多年推動,近年來全球企業在ESG資訊揭露的品質已大幅提升。根據塞拉分研究,2011年被納入標普500指數的上市公司中,不到20%揭露ESG訊息,到了2019年,這項比例已高達近90%。「如果你的公司不這麼做,就意味著有見不得人的事,」塞拉分如是說。(NFG - 流行電通 - NeoFashionGo - www.neofashiongo.com )  (CWNTP-華人世界時報 www.cwntp.net